江苏启承再生资源有限公

首页 >> 新闻中心 >>娱乐新闻 >> 双循环”给我国有色金属矿业发展提出新要求
详细内容

双循环”给我国有色金属矿业发展提出新要求

“双碳”目标下有色金属矿业开发重大变化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测算,2020年我国有色金属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约6.7亿吨,占全国总排放量的4.7%,其中有色金属冶炼业二氧化碳排放量5.88亿吨,占有色金属行业总排放量的88.2%;有色金属压延加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有色金属行业总排放量的10.2%;有色金属采选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有色金属行业总排放量的1.6%,仅占全国总排放量0.08%。虽然有色金属矿业在全国二氧化碳排放中占比极小,但在“双碳”目标的带动下,新能源产业将快速发展,矿产资源需求将发生结构性变化。石油、煤炭、磷等消费量达到峰值后逐步下降,铁、锰、铝等消费量将保持高位运行,天然气、铀、铜、镍、钴、锂、铌、钽、钾盐、稀土等需求量将持续快速增长。
  1. 碳达峰重大行动和重点任务
  8月1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了《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其中给有色金属行业提出了明确的重大行动和重点任务。控制产能要求:坚持电解铝产能总量约束,研究差异化电解铝减量置换政策,防范铜、铅、锌、氧化铝等冶炼产能盲目扩张,新建及改扩建冶炼项目须符合行业规范条件,且达到能耗限额标准先进值;技术升级改造要求:实施铝用高质量阳极示范、铜锍连续吹炼、大直径竖罐双蓄热底出渣炼镁等技改工程,突破冶炼余热回收、氨法炼锌、海绵钛颠覆性制备等技术;再生原料占比要求:依法依规管理电解铝出口,鼓励增加高品质再生金属原料进口,到2025年,铝水直接合金化比例提高到90%以上,再生铜、再生铝产量分别达到400万吨、1150万吨,再生金属供应占比达24%以上;清洁能源占比要求:到2030年,电解铝使用可再生能源比例提至30%以上。
  2.“双碳”改变有色金属需求预期
  从历史角度看,随着全球人口不断增加以及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人口和福利水平的增长整体上带动了全球有色金属的需求。以铜为例,1900-2021年世界人口数量从16亿增加至78亿,原生铜需求量由1900年的49万吨增加到2021年的2100万吨。在“双碳”目标的驱 动下,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将快速发展,人口和福利水平的增长意味着将消耗更多的原材料。相关机构预测,到2040年世界人口数量将达到92亿,全球铜需求将达到4600万吨,比2022年增长84%,铝需求约增长30%,达到8000万吨。在新能源电池带动下,镍钴锂消费呈爆发式增长,根据国际能源局预测,2030年电池矿产供应链需要扩大10倍。img-160678323867669b2cd264bd18889d84dbb2b68c4d9fe.jpg
  3.矿产资源争夺由传统大宗矿产转向新能源矿产
  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也是全球化石能源逐步向清洁能源转化的过程。在过去的一年,全球发展充满不确定性,但可以确定的是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以及全球“脱碳”进程加快,新能源矿产供需矛盾更加凸显。根据标普统计,2021年,主要新能源矿产(锂、钴、镍) 项目并购数为321宗,同比增长154.76%;交易额为67.4亿美元,同比增长?896.5%。其中,全球锂矿并购项目数量为168宗,同比增长290.7% ;全球钴矿项目并购数量为15宗,同比增加87.5%;全球镍矿项目 并购数量为138宗,同比增加84%。
  4. 关键矿产成为未来全球关注的焦点
  今年以来,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陆续发布了新一批关键矿产清单,对原有清单进行了调整和增补,以应对新兴技术产业发展带来的海外资源依赖,以及全球初级原料生产集中化、贸易争端、资源民族主义、地缘冲突等带来的矿产资源供应中断风险。关键矿产供应链问题,已经成为大国竞争的新焦点。其中,欧盟从2011年起,每3年发布一次关键矿产清单,由最初的14个矿物增加至现在的30个;美国?2014年起制定关键矿产清单,后又发布2018年版和2022年版,矿物由36个增加至50个;澳大利亚2019年起制定关键矿产清单,2022?年进行了更新,共有26种矿物。
  “双循环”给我国有色金属矿业发展提出新要求
  2020年5月14日,中央首次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同年5月下旬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纳入其中。构建基于“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在国内外环境发 生显著变化大背景下,推动我国开放型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苏州工业垃圾回收
  1. 全球矿业格局面临历史性重构
  当前,全球产业分工格局正面临历史性重构,逆全球化思潮不断加剧,给我国有色金属矿业发展提出新要求。
  资源所在国的产业链本土化进程加快。当前的全球秩序重构不是简单的去全球化,而是以价值观为基础来划分阵营,在同盟者范围内构筑新的全球化、对异己者采取去全球化的策略,强化同盟和资源所在国的战略合作关系,拓展资源供给渠道,减少对中国矿产资源的依赖。6月14日美国国务院发表声明称,美国和加拿大等主要伙伴国家已经建立所谓“矿产安全伙伴关系(MSP)”,目标是确保关键矿物的生产、加工和回收,谋求供应链稳定和多元化,以支持各国充分利用其矿产优势实现经济发展的能力,除美、加之外,目前MSP合作伙伴还包括英国、澳大利亚、德国、日本、韩国以及欧盟委员会在内的共11个经济体参与,今后还可能吸纳更多国家;“能源资源治理倡议”是由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博茨瓦纳、秘鲁、阿根 廷、刚果(金)、纳米比亚、菲律宾和赞比亚10国组建矿产资源联盟,强化锂钴镍等新能源矿产的掌控,这10个国 家是我国矿产资源主要来源国,也是我国主要海外矿业投资地其中,36%铜矿、20%金矿、60%镍矿、99%钴矿均来自这些国家,90%以上铜矿、84%钴矿、60%锂矿海外权益产量也来自这些国家。同时,随着供应紧张、价格上涨,资源民族主义情绪抬升,资源所在国资源开发政策逐步发生转变,通过调整资源税、关税以及矿产资源国有化、禁止初级产品出口、延伸产业链等手段实现产业链本土化。
  各国均在寻求途径降低资源对外依赖程度。关键矿产已成为全球矿业关注焦点,在新能源矿产开发方面显得尤为突出,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各国均在寻求如何降低资源对外依赖,其中,德国对来自中国的许多矿物原材料的依赖已经超过了对来自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德国工业联合会建议德国联邦政府采取积极和全面的原材料政策;欧盟正在讨论制定减少对第三国原材料依赖的法规。美国也正在制定相关政策,谋求降低稀土、锂、钴、镍等新能源矿产对外依赖。
  2. 我国有色金属矿业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
  未来10年,我国对有色金属的需 求总量还会不断上升,铜铝铅锌等大宗金属需求虽然临近峰值,但总量依旧十分庞大。而新能源矿产锂、钴、镍、稀土等需求将快速增加,预计到2030年将分别增长11.6倍、1.7倍、0.7倍和1.2倍,国内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高的基本国情在相当长时间内难以改变。在国际供应风险不断攀升的背景下,为了 保障我国有色金属供应链安全,必须高度重视增强自主可控能力,树立“底线思维”,明确重要矿产资源国内生产自给的战略底线,加大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力度,夯实国内大循环资源基础、保障初级产品供给。一是尽快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优化矿产勘查开发布局,调整勘查开发矿种结构,突出紧缺战略性矿产资源,创新应用绿色勘查技术方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二是开展矿产地和产能储备,加大紧缺矿产品应急储备规 模,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共建、多元互补的国家统一储备体系,提高关键矿产品应对风险挑战能力;三是完善再生循 环体系,提高再生利用水平,相较于大宗有色金属原料,我国在镍、钴、锂等二次资源利用水平仍有待提升,因此要研究制定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政策及管理办法,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在保 证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通过政策引导提高电子废料分解和再生回收水平;四是通过完善和调整现有管理政策提高国内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如完善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区内战略性矿产矿业权差别化管理制度、完善矿业权出让收益征 收管理制度、探索战略性矿产探矿权出让区块激励机制。
  3.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保障供应链安全
  在保障国内资源底线的基础上,统筹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国内国际“双循环”,提升战略性矿产安全保障能力和控制能力。有色金属行业是国务院明确的12个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重点行业之一,为了规避西方国家针对我国设置的包括政策、税收、负责任审计等贸易壁垒,在海外资源布局上,应更加重视海外投资的形式和投资地区是否友好。一是转变投资方式,改变过去完全控制的思维,寻求与当地企业、政府或西方矿业公司采取多元化方式合作,降低投资风险;二是重点开展“一带一路”友好国家投资研究,尤其是在周边国家 开展实质性地质调查合作,通过科学谋划双边矿业领域合作蓝图,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 链利益共同体;三是从国家战略层面出发,把参与全球矿产资源开发作为政治、经济外交活动重要任务目标加以考虑;在外交活动中,尽量争取以政府名义与资本引进国签订投资保护协议,在双边、多边自贸协定中突出投资保护条款,以保护我国企业的合法权益,获得与对方国家的同等待遇。


江苏启承再生资源

Copyright 201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直呼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企业位置
联系我们:
13862423404
暂无内容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山东鲸蓝 | 管理登录
seo seo